我国钛工业崛起期之快速增长
<p style="font-size:16px;text-indent:2em;margin-top:0;margin-bottom:1em;line-height:2;"> 迈入新世纪以来,中国钛工业进入崛起期。钛工业的快速崛起是由于有了坚实的基础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、国内市场扩展与加入世贸组织,国外市场扩展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崛起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型钛企业不断涌现,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;钛产量及钛消费量快速增长等十个方面。 </p> <p style="font-size:16px;text-indent:2em;margin-top:0;margin-bottom:1em;line-height:2;"> 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 <span> <p align="center"> <img src="/AttachedFolder/image/201904/20190416150539_26578.jpg" alt="" /> </p> <br /> <br /> </span> </div> 新型企业不断涌现,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,产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<br /> 2001年以来,中国钛企业总数从120多家扩大到几百家。其中海绵钛生产骨干企业由2家(遵义钛厂、抚顺铝厂)扩展到9家(包括锦州华神、朝阳百盛、洛阳双瑞万基、唐山天赫、朝阳金达、攀枝花恒为制钛、锦州华泰金属工业等)。钛材生产骨干企业由5家(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、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厂、宝钢股份有限公司、长钢、抚顺钢厂)扩展到10余家(包括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、洛阳双瑞集团公司、宝鸡力兴钛业、上海桦夏钛业、天津银泽集团等)。<br /> 2008年海绵钛产能达到约7.1万吨,钛锭熔炼能力也达到6.9万吨,钛材综合产能约5万吨。其中遵义钛厂海绵钛产能达到2万吨/年,宝钛集团钛锭产能达到2万吨/年、钛材达到1.2万吨/年,分别成为世界级的海绵钛与钛材生产大厂。<br /> 近8年来,诞生了大批钛民营企业。仅在陕西省宝鸡地区,钛民营企业就达到了240余家,从业人员数万人,年销售额近100亿元,其中销售额达1000万以上的有62家,5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。2007年宝鸡高新区以宝钛集团为龙头的钛产业群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“中国钛谷”,2008 年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“宝鸡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”(基地覆盖西安)。目前,我国钛民营企业拥有全国约1/2的海绵钛产能,拥有中小型真空熔炼炉约200台,钛材产能约占全国产能的1/3。成为我国钛产业大军中非常活跃的生力军。<br /> 8年来,钛产业由少数省市向全国迅速扩展,在陕西、辽宁、华东、京津等地区形成了几个大的钛产业集群。还在湖南常德-长沙地区、甘肃金川、黑龙江佳木斯、云南楚雄等地一批大型钛产业化工程正在实施中。全国钛产业呈现星罗棋布的局面。<br /> 钛产量快速增长<br /> 中国历年(1964~2008年)海绵钛与钛材生产量变化情况见图1。由该图可见,自2001年以来,中国钛产业呈现崛起态势。<br /> 2008年,中国13家企业生产海绵钛49632吨,海绵钛产量为2000年的26倍,平均增长率为50%。海绵钛产量增长最快的是2006~2007年。海绵钛“爆发式”增长有特定的背景,即国内钛需求与国际航空钛需求同时剧增,造成海绵钛短缺,海绵钛价格陡然攀升3~4倍,海绵钛厂家赢利大增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,各地竞相发展海绵钛生产,老厂扩产,新厂频建。在新厂建设中,出现了“钛碱联合”、“钛电联合”、“钛镁联合”等办厂模式和“半流程”办厂模式,借用外部资源办厂,缩短了建设周期,节省了总投资,也减少了建厂风险。因此在短期内(半年-两年) 内就能建成一个小中型的海绵钛厂,几年内先后涌现大小约30多家海绵钛新厂。海绵钛产量2005年达到近万吨/年,2006年达到了近2万吨, 2007年突破了4万吨/年,2008年接近5万吨/年,连创历史新高,成为世界海绵钛生产第一大国。<br /> 2008年,中国23家企业生产钛锭39708吨,钛材27737吨,钛材产量为2000年的13.8倍,平均增长率近40%以上。钛材产量占世界第三位。我国是世界上同期钛材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。2005年我国钛材产量首次超过了日本。<br /> 相关标签:钛风机钛盘管钛设备 </p>